“好的,邓书记,请放心!我马上到医务室。”放下电话,他合上了那碗刚泡好的红烧牛肉面,披上外套,鞋子都还没完全穿好就急匆匆的往外跑。“我以为是苑老师的员工生病了,后来才听说是帮封控在家的张老师护送两个错过核酸时间的员工到医院去采样了。我记得那天他很晚才回来,快12点了吧,轻手轻脚的。我从被窝探出头来看他准备继续吃泡面,问了一句‘坨了吧?’,他还笑呵呵的答‘香着呢!’”。同寝室的罗老师娓娓地说着苑玉伟老师的故事。
11月16日晚,照了照镜子,想着头发该理了,尹博老师对爱人说:“走之前帮我把头发理一理吧。”于是一张小小的围布套上脖子,一个儿童理发器在头上开始“工作”,第一次经历这特别的理发,这是一个党员义无反顾的决心。第二天,基于疫情防控的需要合川校区与家属区“隔断”,他主动响应号召入住梅园员工宿舍,用实际行动告诉同学们——有一种“陪伴”,是我就在你身边。临出门前,他抱了抱刚满4岁的儿子,并和他拉勾约定,爸爸打完怪兽就回家陪他看《奥特曼》。
原来,硬汉不只是电影里的“刀枪不入”,更是在急难险重之下的那一句“我上”。在这个没有硝烟的校园疫情防控战场上,苑玉伟、尹博两位老师闻令而动、冲锋在前,他们是学院老师搬入梅园员工宿舍时自告奋勇的志愿者,主动帮助老师们整理物品、搬入行李;他们是933名员工的抗疫“守门员”,走访寝室的脚步声,健康打卡的叮咛声,核酸检测的嘱咐声,声声入耳。他们面面俱到,不漏一人,用“纸短情长”的云端呵护拉进2800公里的距离,疏导暂未返校的大三年级新疆维吾尔族员工阿卜力克木.阿卜来提的就业压力;用“嘘寒问暖”的悉心关怀缓解新生刚到校时的不安,帮助大一河北新生王湘媛适应远离家乡的老员工活。他们陪伴员工,融入员工,成为了操场音乐会的“明星”,在手机闪光灯下,清唱一句“没有梦想何必远方”。原来,硬汉的柔情就是心里最柔软的地方,那里住着“初心”和“使命”。



近一个月的坚守迎来了胜利的曙光,随着疫情逐渐缓和,苑玉伟、尹博两位老师开始有序组织员工返乡返家。“路上做好防护,到家记得报平安”、“回家了要按时上网课“、“寝室最后走的小伙伴记得关水断电”,他们手上麻利地给员工准备离校材料,嘴上不停地嘱咐着员工离校注意事项,一钉在办公椅上就是一天,他们对员工的牵挂流露在平凡的一言一语中。为帮助购买了12月6日重庆西站、北站早班车回家的同学落实合川校区到重庆的交通工具,学校组织了爱心送站车早上5点包车免费将员工送至重庆西站、北站。为了提醒员工不误车,又是苑玉伟、尹博两位老师主动站出来,12月6日凌晨4点半到学校西门、北门送别员工返乡员工。凌晨的寒风夹杂着小雨,一向稳重的香樟树也在寒风中瑟瑟发抖,但回家的孩子看到自己的老师前来送行,顿时心里少了些疲倦,多了份温暖。
原来,硬汉不仅会带领我们越过重重荆棘,还可以帮我们一起守护岁月静好。他们能在学校需要的时候化身核酸检测志愿者,他们也能在员工需要的时候俯下身来倾听、安慰。他们最大的心愿就是守护员工的心愿。

